习与音乐对话 治疗音乐焦虑症 

 

/江汉声 (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研究所所长)

  有一位极度神经质的病人混身不对劲、睡眠不足、全身酸痛、消化不良等等,医生认为他并没有什么病,就是要学习自我放松,就建议他说:“你不妨试试音乐治疗。”这位病人听了不禁笑出声来,说:“生活中音乐就是我的梦魇,从小我念音乐班长大,每天被鞭策着弹琴,现在我是音乐老师,每天从早到晚除了听遍烂音乐以外,把好音乐也听烂了,每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晚上放下工作躺在澡缸里,没有烦人的音乐来吵我,你说,我可能用音乐来治疗自己吗?”

  的确,音乐在生活中某些功能会走样,尤其是音乐被当作生活的技能、反复的听某些音乐,而把音乐机械化,都会使音乐不再是美妙的东西,甚至因为学习音乐或使用音乐导致身心的许多疾病,我们应该称之为音乐焦虑症,或「音乐身心症候群」吧!音乐会成为一个人半夜的恶梦,就像贝多芬小时候被望子成龙的父亲在半夜叫醒练琴,失意而又酒醉的父亲经常会在不满意他的音乐时对他出气,好在贝多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不但以音乐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还传留下因这童年的惨痛经验而激发人生毅力所化成的纯熟的音乐技巧和篇章。

  相对的,许多有同样经验的人可就没有这么美好的结果了。这些对音乐不愉快的记忆可能成为心里的创伤,可能造成跟父母的敌对,甚至需要以后的心理或精神治疗。什么又是「身心症候群」呢?那就是因为生活的极度紧张所造成各种自律神经系统失调,因而失眠、心悸、血压升高、胃痛、消化不良、频尿、双手发抖,乃至歇斯底里的反应等等。在门诊可以看到因为练习过度而有这些痛苦出现的音乐家或音乐学生,或许在考试前、演出前的焦虑引发的类似症状,这些可能都是他们为听众献出动人音乐的一个牺牲和代价。

  本来音乐的创作或演出是一项辛苦的工作,必须经过慢长的努力和不断的苦练,才能出人头地,在破茧而出之前的这段音乐或音乐家的形象经常是粗糙而且狼狈的。每天重复那些单调、呆板、未经修饰的练习音乐,如果没有一定的耐心可能连旁边的人都要为他疯狂了。

  法国作曲家圣桑,在他一首有名的组曲「动物的狂欢节」中就很惟妙惟肖形容钢琴家弹练习曲的音乐表现,更有趣的是在这组曲里,有十四种不同的动物,圣桑以他一贯轻松、幽默的风格发挥高超的想象,把每种动物的特别表情用音乐描述出来,也许在他的感觉中挥汗苦练着毫无生趣的练习曲的钢琴家就像是动物的一种,也有人说,每一种动物都是圣桑在讽刺一种没有灵性的音乐家。所以他生前也不敢发表,只发表唯一一首大家最熟悉的「天鹅」,经常是以大提琴独奏来表现那种悠游自在的心境,仿佛是圣桑给他自己的最高期许。

  难道音乐家或学音乐的学生就没有办法做音乐治疗吗?其实也未必尽然,当一个人长久被音乐的沉闷所苦的时候必须要仔细的去检讨、回味音乐的内涵和原始功能。当你弹奏乐器的时候学着边哼唱乐曲的旋律,学着在音乐中讲话,在这起伏中乐句可能有抑扬顿挫、有呼吸的节奏,也好象在跟你对话一样,那么它将是有生命的东西,每一遍都不尽相同,从中间你去修正练习效果可能会更好。

  音乐治疗师也教导这些职业演出者,如何在比赛或演出前,做呼吸或放松的训练,不但可以增加练习的效率,也可以减少演出时的焦虑或导致表现失常,这些治疗的模式将来应该放在音乐学校的必修课程中吧!

相关文章: